七月的骄阳似火,生物技术工程系的“三下乡”志愿者们,带着热忱与担当奔赴基层,以食品安全为锚,志愿服务为帆,开启了一段温暖且有意义的旅程。
田间院落,志愿者们脚步不停。身披红马甲,手持科普平板,为老人耐心讲解“食品保质期识别”“野菜采摘风险”。当看到老人因晦涩术语皱眉,便转化为唠家常式的叮嘱,让食安知识“接地气”。一次次俯身交流,不仅传递了知识,更让乡村长辈感受到社会关怀,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。


走进乡村校园,志愿者们化身“食安讲师” 。以生动PPT为翼,从“垃圾食品的危害”讲到“合理膳食搭配”,用童趣化语言拆解专业知识。课堂上,孩子们踊跃举手、好奇提问,在互动问答里,把“不吃变质食物”“多吃果蔬”等食安准则牢记心间,为守护自身健康筑牢意识堡垒。

除了食安科普,志愿者们还和孩子们玩转创意积木。在搭建、拆解间,引导孩子发挥想象,锻炼动手能力,欢声笑语在活动室蔓延。这不仅是游戏,更是以陪伴为桥,搭建起与孩子们心灵沟通的通道,让乡村孩子在趣味互动里,收获快乐与成长,也让志愿者们收获纯粹的感动。


从校园课堂的知识播种,到乡间院落的温情传递,再到童心互动的快乐滋养,生物技术工程系“三下乡”团队以食品安全为笔,志愿服务为墨,书写着青春助农的动人篇章。未来,他们也将继续以行动践行担当,让食安之光、志愿之火,照亮更多角落,温暖更多心灵 。
(初审:冯晓璇;复审:段会勇;终审:孙国波)